2025-07-01 09:58:08
彭博:台灣壽險業因高昂外匯避險成本陷入兩難
台幣在第2季創下自1979年彭博資訊有數據紀錄來的最大升幅,台灣壽險業者因高昂的外匯避險成本,陷入兩難。然而跡象顯示,他們的痛苦才剛開始。
今年第1季季底時,根據彭博的分析,當時台灣主要壽險業者針對其海外股票與債券投資所做的外匯避險,比率僅為47.2%,是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。這12年來的新低比率,較2017年時的歷史高點61.9%大幅減少。那時候,因為台幣近年偏弱且後續升值預期不濃,壽險公司都傾向於調降避險部位節省成本。
可是,這恐怕會帶來嚴重後果。
第2季台幣暴力升值約11%,這些壽險公司逾九成的海外資產是以美元計價,海外資產的大幅縮水令前五月台灣壽險業的稅前獲利由盈轉虧。
面對衝高的台幣兌美元匯率,以及加大的波動程度,台灣壽險公司面臨龐大匯損與高昂避險成本的兩難抉擇。隨著台美貿易談判持續推進,市場普遍認為台幣仍有升值空間,匯率大幅波動似乎難以避免。彭博指出,不論是被動調高避險比重,還是繼續規避避險成本,壽險業後續的營運表現與評等變化,持續成為市場關注焦點。
惠譽(Fitch Ratings)亞太地區保險業評級資深主管Stella Ng表示,「避險成本居高不下是一大挑戰,限制壽險業者在短期內大幅提高避險比率的空間」,「我們認為壽險公司目前正在成本與風險之間的權衡取捨。」
目前台灣壽險業者透過NDF(無本金遠匯交割)合約進行三個月期美元避險的成本約為9%,大約是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兩倍。相比之下,多年來避險走勢與台灣相似的日本壽險業者,同類避險成本僅為4%。因此,台灣壽險公司在拿捏避險比率與成本之間更顯窘迫。
台灣壽險公司目前持有的海外資產總額約為7,800億美元。
彭博的分析顯示,台灣壽險公司主要透過NDF與換匯(CS)進行避險。除了傳統避險方式外,台灣壽險公司還有另一項緩衝工具: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。監管機構近期修改規定,允許保險公司動用這些準備金來抵銷外匯損失。
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書評說,「如果使用傳統避險工具,成本會直接被沖銷,但使用準備金則可以保留資源,供未來使用。」
不過,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正迅速縮水。根據金管會資料,截至5月底,這筆準備金自年初至今,已減少2,008億元(約合69億美元),剩下僅1,880億元。
法國巴黎銀行(BNP Paribas)駐香港市場策略師 Franco Hsu 認為,「外匯波動準備金的縮減應會促使壽險業者更謹慎地管理匯率風險」,「壽險公司可能會被迫吸收NDF避險的高成本,對海外投資的匯率風險進行全面避險」。
台幣兌美元周二一度又勁升2.5%至29.164。台幣上周於盤中近三年來首次升破29元關卡,周一尾盤暴跌2.47%後,第2季升幅在主要貨幣中仍名列前茅。面對台幣進一步升值的風險,惠譽已將五家台灣壽險公司列入負向觀察名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