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05 21:40:00
1.4奈米製程三國爭霸!台積電穩健領跑、英特爾調整戰略、三星延後量產
隨著 1.4 奈米晶圓代工競賽進入關鍵階段,台積電 (2330-TW) 、英特爾 (INTC-US) 與三星三大晶圓巨頭正展開不同戰略布局。
台積電穩步推進 1.4 奈米製程,預計 2028 年量產;英特爾則將重心從 18A 轉向 14A,調整戰略搶市;而三星則因財務壓力宣布延後 1.4 奈米量產至 2029 年,各家企業選擇揭示晶圓代工格局正在重塑。
台積電穩健推進 14A 製程 2028 年目標不變
在 1.4 奈米先進製程的競爭中,台積電技術穩健發展,預計 2028 年量產。
A14 為第二代奈米片(Nanosheet)電晶體,並採用 NanoFlex Pro 標準單元架構,在相同功率下速度提升 10-15%,相同速度功耗降低 25-30%,邏輯密度提升 1.2 倍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台積電在新節點的研發上,對於新技術的採用始終保持相對謹慎和保守姿態。
專家指出,此舉是為避免多項未驗證技術同時上線,有助縮短良率「爬坡期」,提升量產穩定性與交付效率。
英特爾調整戰略 重押 14A 製程取代 18A
另一邊,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的日子也不好過。根據《路透》報導,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正考慮將資源重心從 18A 轉向 14A,放棄前任 CEO 格爾辛格(Patrick Gelsinger)主推的 18A 節點。
18A 導入 RibbonFET 與 PowerVia 等先進技術,但主要為內部產品設計,對外部客戶吸引力有限。《路透》指出,英特爾的 18A 製程被認為與台積電的 3 奈米製程處於同一水準。
英特爾 14A 預計 2027 年進行風險試產,並將採用採用第二代環繞閘極技術 RibbonFET 2 和第二代背面供電網路 PowerDirect,搭配 Turbo Cells 強化效能與功耗表現,預期效能提升 15-20%、晶片密度提升近 30%、功耗降低 25% 以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英特爾在 High NA EUV 曝光設備的部署上走在前列,已經在安裝了第二台 High NA EUV,但英特爾仍面臨重重障礙。
台積電和三星等競爭對手正在積極擴展自身製程,而英特爾為保持領先地位而每年投入的 400 多億美元資本支出,可能會使其資產負債表捉襟見肘。
同時,14A 製程節點 2026 年的發佈時間表也取決於能否解決高數值孔徑 EUV 光刻機的良率問題,鑑於 ASML 的此類光刻機供應有限,這項任務十分複雜。
此外,儘管微軟 18A 晶片順利推進,輝達 (NVDA-US) 與超微半導體 (AMD-US) 等 AI 巨頭仍偏好台積電,英特爾需透過 14A 證明其製程具備競爭力。
三星宣布延後 1.4 奈米量產至 2029 年
與此同時,三星也於早先宣布,原訂 2027 年量產的 1.4 奈米製程將延後至 2029 年,原計畫今年啟動的測試線也延宕至年底或明年。
這比台積電的 2028 年時間表還晚一年,顯示三星在晶圓代工的競爭力恐再被稀釋。
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因應連年虧損的策略轉向。2023 年三星晶圓代工部門虧損高達 4 兆韓元,2024 年首季仍虧損 2 兆韓元。
因此,三星選擇暫停對 1.4 奈米的高額投入,轉而專注於提升 2 奈米製程良率與成熟工藝效益。
目前三星 2 奈米良率僅約 40%,遠低於台積電的 60% 穩定門檻。三星已成立專案小組全力確保新款處理器 Exynos 2600 的順利量產,並爭取來自特斯拉 (TSLA-US) 、高通 (QCOM-US) 等美國大客戶的 2 奈米訂單。